/ / / / / 编号:21067980

[教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尊龙凯时人生就博

日期:2024-08-19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课文,注释,ppt
预览图 1
初中语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课题:《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进一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通过默读,理解和把握文意。 2.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介绍,初步感知《论语》十二章里的“为学”和“修身”之道。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重要字词和用法;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介绍,初步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为学和修身之道。 教学方法 朗读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文学常识 三、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疏通文意 四、细读思辨,初步把握“为学”和“修身”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回顾《两小儿辩日》,以两个孩童“孰为汝多知乎?”的笑谈引出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见ppt) 结合课文注释和ppt了解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政治上主张“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q:课文中哪一章是孔子的个人经历自述? 明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生平经历见ppt) (二)《论语》其书 1. 以北宋政治家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及其故事点明《论语》的价值。(见ppt)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注释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一)初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通假字和重点文言实词。 1. 师:前面提到的第三章中,你最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预设回答:“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因为它是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应该读作“yòu”。 2.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 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3.课文中还有哪些容易读错的字?说出易读错的原因。 (1)多音字 (2)生字(见ppt) (二)再次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律,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乎”、“矣”、“而”三个虚词的朗读语气。 (三)默读课文,掌握文义。 1. 自主默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2. 小组活动“我也来命题”。 四人一组,每组负责一章,为论语选篇设计句子翻译题。要求给出译文和评分细则,看谁的译文最准确,评分细则最详实。 以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作为举例。(举例见ppt) 3.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教师指导,回顾文言翻译六字法,强调重点字词和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特殊用法。 (一)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君子”,课下注释将“君子”解释为“有才德的人”。依据第三章中孔子的自述,说一说你认为从普通人成长为“君子”,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明确: “志于学”、“不惑”———为学 “立”、“知天命”、“耳顺”、“不逾矩”———修身 点拨: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马一浮认为:“《论语》者,所以教人学为君子也。”在《论语》这本“君子养成之书”中,阐述了“君子”的“为学之道”、“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和“为政之道”等,本篇课文所选章节集中体现了前两点。 (二)再次默读课文,将十二章按“为学”和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