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编号:21066736

[教案]13《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教案内容预览-尊龙凯时人生就博

日期:2024-08-19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张岱,我们,教学,作者,湖心亭,大家
预览图 1
初中语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本文的白描手法。 3.联系本文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赏析本文的白描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导入:说起西湖我们知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 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说起雪我们知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今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展示 文本探究 齐读课文,从中找出一个可以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明确:痴 师:大家非常敏锐地找到了这个词语(板书) 舟子为什么要说张岱“痴”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痴”的地方。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就是“痴”吗,文中还有哪些信息?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 听觉角度交代了背景 是日更定矣 交代了时间。 正是张岱这一异于常人的行为让舟子觉得他“痴”,所以张岱的“痴”首先体现在行为痴,透过他的痴行,我们也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高雅脱俗,有闲情逸致,志趣高洁,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2、师:既然是去看雪,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大家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初看这段文字,不觉其异,细细品读,觉得字字句句皆异,请从用词,写法,修辞等多角度赏析此句景色描写。 “与”连续出现时,天云山水都融为一体了,还有张岱,当一个人与天云山水融为一体时,这就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天人合一 板书 ) 量词的运用:“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只几个字,传神地勾画出了雪后西湖的绝色佳景,让人顿时对“一字胜千言”有了深刻感悟。“粒”将平常人们与动植物搭配的量词匪夷所思的与两个大活人巧妙搭配在一起,以人之渺小如黍,折射出西湖之壮美、雪景之辽阔! 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不用色彩繁复的渲染,这样的描写方法,称作白描。 再读这段文字,感受作者的写景功力。 师:移步换景,我们跟着张岱来到湖心亭上,在这里,他遇见了谁,又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请大家齐读本段。 师:他遇见了谁呢,又发生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出这一情节? 生读,师指导 见余大喜,亭中二人见我大喜,实际上说明我看见亭中二人也是大喜,本是独自一人去湖中看雪,不料却遇到与我志趣相投之人,自是惊喜万分,应邀与之共饮,所以此处的“强饮”做何解释 (本不能喝,但因心情高兴,尽力喝了三大杯) 兴之所至,与初识之人开怀畅饮,兴尽而归,自也无需多言。 3、如果我们遇见一个志趣相投,引为知己的人,在离别时我们会怎么做 生:留微信,扣扣,问电话,姓名,住址…… 师:那张岱是怎样做的? 生:问其姓氏。 师:得到正面的回答没有? 生:没有,是金陵人,客此 为何作此回答呢,请大家结合资料来理解此举! 补充资料: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建立清朝;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写下《湖心亭看雪》。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回忆文章,时隔多年,姓氏在文中已没有什么意义,而“是金陵人,客此”寥寥六字,意蕴深远。 写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然而作者还是写下“崇祯”,可见他内心对于亡国的沉痛与怀念;“金陵”也与明朝有关联,亭中人用这一古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