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寓言四则———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篇篇珠玉,妙趣横生。 2.知识链接: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3.重难字词 雕像( diāo ) 爱慕( mù ) 庇护( bì ) 虚荣( xū ) 较量( liànɡ ) 喇叭( lǎ ba ) 凯歌( kǎi ) 粘住( zhān ) 溉( gài ) 汲( jí ) 亡( wú ) 星宿( xiù ) 中伤( zhòng ) 躇( chú )步跐( cǐ )蹈 舍然( shì ) 4.词语解释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 庇护:袒护,保护。 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较量:用竞争或者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喇叭: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张开,可以扩大声音。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5.文言知识 《穿井得一人》 1.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今义:把衣服等物套在身上) 国之道也 (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 2.一词多义 (1)闻 闻之于宋君 动词,这里指“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 名词,消息 (2)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在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文言句式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2)非得一人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杞人忧天》 1.古今异义 若屈伸呼吸 (古义:你。今义:如,好像;如果) 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2.一词多义 (1)其 其人曰 代词,那,那个 奈何忧其坏 代词,它 (2)日 日月星宿 名词,太阳 终日在地上行止 名词,一天 3.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舍”通“释”,解除、消除) 【知识小练】 1.选出下面字音、字形完全正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