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届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 1.商朝时期,辔地常处于敌方攻击威胁之中,当商朝实力强大时,商人在此抵御外敌维护统治;当王朝统治力减弱时,辔地最终叛商或被敌方侵占,商人将其称为敌对方国“辔方”。这说明商朝( ) a.有一定疆界观念 b.中央集权在强化 c.对边地控制不稳 d.与方国关系多变 2.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秦国圜钱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也铸造了以楚国“孚”为单位的布币。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 b.是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体现 c.蕴含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据记载,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不断吸纳各派学说。虽然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仅秩比600石,但其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朝贺,位次中都官,吏称先生”。秦朝设置博士官的主要意图可能是( ) a.弥补专制体制的缺陷 b.延续原始民主的传统 c.再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d.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 4.“出奔”在《春秋释例》中解释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邻,不以礼出也”。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者次数为:鲁国37人次,楚国33人次,晋国38人次,宋国20人次,郑国19人次,齐国36人次,卫国18人次。这反映出当时( ) a.统治秩序的变动 b.思想文化的碰撞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新兴阶层的壮大 5.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 6.西汉初年,统治者将帝国的疆域划分为“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等若干区域。其中,七个异姓侯区域均属“关外王国”。当时这样划分( ) a.分化了诸侯国的实力 b.体现了东西部文化差异 c.是执行推恩令的部署 d.缓解了关中地区的压力 7.按汉制,郡国每年举孝廉两人,内郡基本能够完成指标,但边远郡经常未能完成;东汉和帝改制,将孝廉数与人口挂钩。汉顺帝时河南尹田歆“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这说明东汉( ) a.边远郡国的地位不及内郡 b.改制客观上助长豪族势力 c.察举制能够得以有效实施 d.官员的选拔方式较为灵活 8.贞观年间,规定官员路遇各位亲王均需要下马而拜。魏征认为这样做与魏晋礼法不合,并提出周代后统治者都立嫡长子,可以杜绝庶子的不良用心。唐太宗最终接受了魏征的意见。这一举措( ) a.平衡了亲王与大臣的矛盾 b.意在保障政局的稳定发展 c.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局面 d.体现了礼法结合趋势加强 9.隋唐时期,许多源于佛道理念的成语被广泛使用,如来源于佛教的“晨钟暮鼓”“昙花一现”;来源于道教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这些成语的使用( ) a.是民族交融的成果 b.体现佛道内部逐渐融合 c.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顺应儒学复兴时代潮流 10.官话是指以之为母语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级方言。西周与东周时期王畿一代王室所用的雅言成为官言;汉代关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魏晋南北朝时,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官言的变化说明( ) a.南方文化影响加深 b.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官言由政治中心变化决定 11.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