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庆一中2025届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这意味着不仅在表层意义上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物理空间,更在深层次上打破消费主义这个现代社会最隐蔽的精神枷锁,推动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和意义感相统一的美好生活。 需要的满足是美好生活的直接体验。马尔库塞指出,需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产生于个体真实生命欲望和要求的“真实需要”;另一种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虚假需要”。消费主义借助大众媒体和广告的力量,不断地制造和鼓吹虚假需要,使得个体始终处于需求无法被完全满足的存在性焦虑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人们回归理性的真实需要,使个体在对特定目标的追求中逐步获得满足,从而不断增强生活中的获得感。我国提倡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消费主义赋予的符号性价值来科学选择具有耐用性、可维修性及环保标准的节能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重新定义对于“好的生活”的理解,确立了对消费全过程的自主权,复归消费行为满足人类实际需求的本真意义。 幸福感源于人们对生活的各种体验和感受,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消解消费主义对个体身心福祉的异化侵蚀,为提升人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创设环境。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对商品进行身份和地位的社会编码,使消费者产生通过拥有商品来突出自身“符号”的强烈需求,但无论物质财富多么充裕,和占有更多商品的人相比,“一个本来过得不错的人也会觉得自己过于寒酸”。因此,当个体依赖他人的看法来获得同一感时,其幸福感就会变得波动与不稳定。我国反对奢华无度的高消费,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使人们减少通过与他人比较物质财富来衡量自身社会地位的倾向,消弭由攀比心理产生的挫败感和焦虑感,从而更好地平衡内在需求与外部世界,获得一种更为自主且稳定的幸福感。 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使个人的意趣与志向得到充分展现。现代科技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客观上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闲暇时间,但消费主义却“挤出”并异化了本应是用于休憩身心、充实自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自由时间,巧妙地将人的情感和注意力引向无生命的商品,使大部分人在闲暇时间深陷于“忙忙碌碌去消费”的漩涡之中,扼杀了个人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抵御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干扰,为人们赢得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使得人们更好地实现和确证自我价值。 (摘编自李娟《生态文明:超越消费主义塑造美好生活》) 材料二: “反向消费”是指消费者不再盲目地追求品牌与奢侈品,不再不问价格就疯狂购买实际需求之外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消费体验、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在“反向消费”的热浪中,年轻一代是最积极的群体。 “反向消费”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代青年消费逻辑、生态文明、社会意识等方面观念变化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共享经济理念的认可以及受“反向消费”热潮的影响,年轻一代在面对不常用的产品时,逐渐开始接受并热衷购买二手商品,甚至会主动将闲置品出售,实现物品使用权的有效循环,更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过去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会受到商品的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